12月8日,中國老齡協會發布《中國農村互助養老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能動作用,推動互助養老,是解決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問題的有效途徑。根據2020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2020年我國鄉村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23.81%,比城鎮高出近8個百分點。全國老齡辦預測,到2035年,我國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在農村人口中的比例將升至37.7%。
伴隨城鎮化的深入,孤獨老人守著空心村。眾多農村老人面臨想做“老漂族”不得,而留守故土孤獨無依的兩難境地。傳統農耕社會的養老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老人害怕孤獨又故土難離,盼望子孫滿堂又畏懼“老漂難”。
互助養老作為一種契合時代的養老方式,是低成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選擇。這是對傳統養老的補充,是社會養老的實現方式、過渡方式,而非獨立于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之外的模式?;ブB老根植于鄉土中國,幾千年來,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社會,有限的經濟資源與較弱的風險抵抗能力使小農家庭之間存在著互助聯系。儒家思想影響之下,村民與村民習慣性互助,仿佛是某種隱形的責任與義務?;ブB老是適應農村現實需求的自然選擇,尚處在自發階段,需要有組織的引導、規范與可持續發展,基層組織擔當作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放眼全球,較早面對老齡化的國家在互助養老方面,主要有三類舉措:時間銀行模式,各年齡階段參加養老服務的志愿者,通過服務積累時數,使自己以后也能享受相同時數的志愿養老服務;多代合居互助養老模式,由代內互助、代際互助和“家庭重組”互助組成;村莊養老模式,使用科技大數據連接全國村莊,建立老人和志愿者會員體系,用嚴格的會員制來運行。
農村互助養老從自發到規范發展要基層組織發力按下“升級鍵”。首先,要進行組織化的建設與發展,系統化的過程管理、法律保障、資金等相關支持也很必要。其次,要探索科技與養老相融合的新模式。第三,互助模式多元化,不斷拓展互助養老的范圍。第四,完善保險制度,從物質層面予以保障。第五,關注老人精神需求并提供服務??s小城鄉老人養老差距,逐步實現老有所依所養所樂。(李冀)